要説到香港經典品牌,當中不可缺的必然包括了快餐店大家樂、大快活及維他奶,不說不知,原來他們三兄弟都是來自香港的名門望族羅氏家族,他們創立品牌的故事你又感到好奇嗎?三間上市公司總資產超過500億港元,究竟這3兄弟是如何一步步建立起專屬於他們的飲食王國呢?
羅氏家族歷史
這大抵要從他們的父親說起,三兄弟的父親為羅進興,在晚清時期於廣東梅縣出生的客家人,當時生活條件差,使致羅進興隻身來到馬來西亞工作,他在賣白鳳丸、保嬰丹很有名的企業余仁生工作,得到老闆餘東旋賞識,老闆因而資助了他7個兒子於香港大學讀書,當中包括了羅桂祥、羅騰祥及羅芳祥。當時,羅桂祥是家族裡面第一位大學生,他於1929年考進香港大學商學院。畢業後出任了餘東璇的商務祕書,兩年後升為香港餘東璇有限公司經理及兼任餘的私人法律代理。
1936年,羅桂祥於上海公幹期間,聽到美國派駐中國的商務參贊雅諾氏的公開演講,題目為「大豆——中國之牛」提及到,大豆營養豐富,含蛋白質與牛奶一樣高是中國的「奶牛」。中國人數千年來向以大豆作為糧食和營養來源。使致中國人不飲牛奶也是健康的。年輕的羅桂祥開始認識到大豆的分量,回港後,羅桂祥親眼目睹難民營中的人飽受戰爭摧殘,貧病交加嚴重營養不良。於是,他決心拯救同胞,目標為營養不足的港人提供廉價而營養豐富的飲品。
維他奶由來
1940年,羅桂祥以1.5萬元在港設立豆品公司,終於研發出「窮人的牛奶」!這酷似牛奶的乳白色漿液,他將其命名為「豆奶」,從此香港人擁有了本地「奶」。他們亦為產品起了頗西洋化的名字「維他奶」,使人聯想到健康的「維他命」。不過,由於維他奶當時沒有經過消毒處理,需要即日飲用,因此銷售形勢並不佳。出售第一天只售出9支。不足一年投資便全部虧光。到了1945年,羅桂祥才恢復了維他豆奶的生產,並將豆奶裝瓶,從勺舀碗裝的排檔飲品瞬間變為有品位瓶裝商品,使銷量增加。
大家樂由來
1969 年,排行第八的羅騰祥本與羅桂祥為維他奶事業奮鬥,他突然有了創業念頭,一想到退休後庸庸碌碌的生活,羅騰祥並不甘心,並希望人生能獲得一些成就感。正值政府開始取消公司包伙食制度,他與侄子看中其商出徒,毅然離開維他奶,創辦了大家樂快餐。他認為中國人的社會,不應只賣西餐,於是大家樂的餐單便加上了中式食物。同時因為餐廳勞工短缺,羅騰祥為了省下人手開支,決定取消服務員捧餐形式,改為「自助式餐飲」。隨著經濟起飛,白領打工族增加,這種自助式飲食文化開始風行,後來大家樂更引入了美式漢堡、1972 年首創「半中半西」餐飲、並在1975 年率先使用自助取餐模式等製造出香港餐飲業的諸多創舉。
羅氏家族兄弟之爭
另一邊,當年仍在「維他奶」打工的九弟——羅芳祥,眼看哥哥的大家樂相當成功,1972 年有樣學樣,和兒子自立門戶,開辦快餐廳改名為「大快活」,與「大家樂」一較高下,開啟兩兄弟的快餐之爭。
為了應付龐大的客流量,羅騰祥 在 1979 年決定把「大家樂」改為應用中央廚房。兩年後大快活又仿效。 80 年代初,大家樂高速發展,羅騰祥知道要發展必須要靠市場資金。當時大家樂分店已經有 30 多間,並擁有知名度是上市的好時機。1986 年,大家樂成為香港首家上市的飲食股。 上市第二年發展迅速,大家樂分店已由 30 間增至 40 多間。後來,大家樂還開展多項品牌策略,包括於1990 年收購「阿二靚湯」丶「意粉屋」及「Super Sandwiches」等等,在 1992 年時,大家樂旗下的食店已經達到 100 間,規模持續擴張。
在 90 年代,進軍內地市場成為當前一大目標,不過,「大快活」遠較「大家樂」為進取,投資力度更大。但因發展過快,令到經營的效率欠佳,加上未能摸清當地口味,食物品質控制偏差。結果,在1995 年至 1999 年,大快活連虧 4 億,遇上瀕臨倒閉危險。 此時,九弟羅芳祥的兒子羅開揚接手,他改變食物質量丶餐廳裝潢及品牌LOGO設計,將品牌全面年輕化。他更找來設計師陳幼堅,將原本小丑LOGO改為一個跳躍的「大」字,而室內設計則改為更有格調、高階風格。店鋪主色改為橙色,大大節省印刷成本,「大快活人」更輕鬆建立了標誌系統。是次形象工程成功吸引了年輕的顧客,令大快活起死回生,令營業額增加。
八叔指出在創業路上,以家族中有3間上市公司而驕傲,雖然兄弟上有時會存在不和,「好似你帶一個球隊,我帶一個球隊,盡量踢到最好」,指出大家樂是自己努力,而大快活則是弟弟的努力成果,除了經驗外,他從兄長和維他奶繼承了頭腦和生活態度,並不是財富。
想緊貼更多冷知識 資訊,歡迎繼續緊貼 生活時報 的更新 !